4歲到6歲時期父母的心理
孩子過了3歲后,媽媽會高呼萬歲。因為以前二十四小時需要媽媽幫助的孩子,現(xiàn)在開始上幼兒園了,媽媽在生理上確實減輕了不少壓力。此時期的孩子不但說話說得驚人地好,而且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耍賴,能夠做出一定的讓步了。
媽媽看到孩子長大了,會由衷地感到高興。當然,到孩子上學前還有個“討厭的七歲”時期。但大體來說,如果父母的自我欲望不是特別強的話,這個時期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很可愛,養(yǎng)育孩子很有意義。
孩子開始社會生活后,媽媽也會以“××媽媽”的名字和孩子一起開始社會生活。周末會和孩子幼兒園朋友的媽媽們一起玩,媽媽們互相串門。和孩子一起快樂玩耍時,能感受到做家長的幸福。
此時期媽媽們在和別的家長們熟悉后,很自然地就會拿孩子進行比較。在此之前,媽媽們根本沒有時間去觀察別人家的孩子。
而此時,不僅媽媽們有時間了,孩子們也都躍躍欲試地想顯露一下自己的聰明才智,所以媽媽們就會有些貪心,加上各種學習輔導、英才教育方案、昂貴的教育工具等,都打著“早期教育”的旗號在誘惑著她們,因此,對孩子和自身缺乏信心的媽媽們,常會因此而被迷惑,給孩子強制進行不恰當?shù)闹R刺激。如果孩子未能達到自己的目標,便大失所望,甚至責罵孩子。
還有一些媽媽,不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習慣、判斷是非和學習的方法,認為“孩子大了自己就會了”,因而對孩子放任不管。
以上兩種作法都不是聰明的做法。媽媽要求得太多也不行,放任孩子也不行。
媽媽應該密切地觀察自己孩子的獨特發(fā)展。有時提前半步,有時退后半步,不失時機地對孩子或拉或推。這種平衡感是此時期的媽媽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。
盡全力“讀懂孩子的心”
此時期父母們最應該用心的部分,是讓孩子自己產(chǎn)生“我真的很優(yōu)秀”和“我有值得被愛的價值”這樣的想法。實際上,如果父母不阻礙的話,孩子們都能自動擁有肯定的自我形象。因為此時期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更優(yōu)秀,能得到更多的愛,能事事領(lǐng)先。
可父母們不太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。孩子無法坦率地、熟練地表露自己的想法,這固然是因為孩子的成長存在著個體的差異,但父母固執(zhí)地用自己的期望和價值觀來看待孩子,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。
政模念幼兒園時,有一次學校舉行才藝表演會。和政模同齡的小朋友們決定合唱“鈴兒響叮當”這首歌,可政模看到穿著圣誕老人服裝,跟著“鈴兒響叮當”的節(jié)拍跳舞的場面后,就說自己絕對不參加。我當時也沒多想,就說“這本來就是小孩子玩的游戲呀”。
本以為我勸幾次,政模就會回心轉(zhuǎn)意,可事態(tài)漸漸嚴重了,政模竟然耍賴說不想去幼兒園了。
“政模,你為什么不想表演“鈴兒響叮當”啊?”
“那個太幼稚了。而且我討厭紅色的衣服。”
“那你不想?yún)⒓硬潘嚤硌萘耍?rdquo;
“媽媽,我想表演常和哥哥玩的‘洪吉童’(注:韓國歷史故事),可以嗎?”
“嗯,也不是絕對不可以,你先跟幼兒園老師說說看吧!”
第二天,政模問幼兒園老師可不可以表演洪吉童。老師回答說洪吉童中舞刀的場面很多,他太小了,會有危險。但政模還不放棄,說:“我能表演,我每天都和哥哥在家用刀對打。”
回家后政模還追問我:“我的個子比小朋友們高,刀也玩得很好,為什么不能表演‘洪吉童’啊?老師們怎么隨便就決定了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