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指揮。
沒有伴奏。
高中低聲部,
男女老少一起演唱。
優(yōu)美的旋律、自由的節(jié)奏,渾然天成的和聲,熱情歡迎遠方來客。
侗族大歌是少數(shù)民族侗族地區(qū)一種獨特的民間合唱藝術形式。它源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。古人謂之“長歌閉目,頓首搖足”,侗歌的忘情演唱穿越千年,如今依舊響亮。
從貴州黔東南榕江縣出發(fā),盤山近二十公里,行駛半個多小時,便能抵達榕江的侗族大歌之鄉(xiāng)——宰蕩侗寨,這里被稱為“最會唱歌的古村”。
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胡官美,和她的女兒楊秀珠、女婿楊秀豪,就住在宰蕩。有人說,寨子里的所有人,都是他們的學生。楊秀豪說,盡管宰蕩深處大山,卻總有游客慕名而來,只為聽上幾曲。
楊秀豪:不定期的,有客人來需要聽歌,我們就在群里通知一下,用大話筒用廣播去喊一下,大家在山上干農(nóng)活,馬上放下工具,換盛裝……唱歌好了,客人一走,一換衣服,馬上又到山上干活兒去了。
來賓聽完歌,就能直接進寨子嗎?可沒那么容易。
按照侗寨習俗,歌隊先唱攔路歌,接著讓游客跟歌隊對歌才行。楊秀珠說,不會唱也沒關系,有什么才藝,就展示什么才藝。
楊秀珠:這就是我們侗族的最高禮儀,迎接客人唱攔路歌,剛才唱的(大致意思)就是,你們來得不合巧,我們寨子不讓你們進。你們也可以對歌,或者喝幾碗酒才能進寨哦!
有人評價侗族大歌很華麗、清脆。這背后,是歌隊的百倍投入和精心雕琢。
白天耕作勞動,晚上集體唱歌。每到夜晚閑下來,楊秀珠就組織大家到村里的鼓樓練歌。侗家人有三寶:鼓樓、大歌、風雨橋。進寨要走過風雨橋,而大家練歌,就在用木頭搭成的鼓樓里。因而,侗族大歌還有一個別名,叫“鼓樓大歌”。
宰蕩的鼓樓,見證了百年風雨。現(xiàn)在,里面密密麻麻掛滿了宰蕩歌隊獲得的獎狀和錦旗。
楊秀珠是歌隊的老師,教歌的時候,細到每一個字,如何咬字、在哪兒換氣。大歌有高中低聲部,負責領唱的人,往往是高聲部。
楊秀珠:我一直在前面聽,但是我還要聽到后面的人能夠唱得準。我在前面就要聽到每個人的聲音是不是都在唱。有些隊員唱法的音質,跟別人不怎么融合。我教他們唱,可以換一口氣,怎樣唱她的口型才能發(fā)出很好的聲音。如果她聲音好,我就讓她領唱,記性好就去領唱,聲音好的就領高聲部。有的聲音沖不上去,她就充中低聲部,“誒——”也得有一個聲音。
楊秀珠從小跟著母親胡官美學大歌,她聲音高,記歌詞記得快,學成得早。在2006年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奪得銀獎的《蟬之歌》,就是楊秀珠領唱的。
在《蟬之歌》中,有模擬蟬的叫聲。
在孩子們唱的《青蛙歌》里,時常會出現(xiàn)呱呱的聲響。在胡官美看來,這就是侗族大歌最自然也最自由的一面。
胡官美:《蟬之歌》就是模仿大自然的聲音。還有《青蛙歌》,就是在田里面,到3月份了,我們去耙田了,就有青蛙在田里面叫呱呱,就是這樣我們就青蛙叫。
侗家人從出生就有一個屬于他/她的歌隊,歌聲伴著每一個侗家人長大,唱自然、唱生活、唱農(nóng)耕、唱愛情。
侗族姑娘潘迎香出生在從江縣小黃村,她大學的專業(yè)學習方向就是侗族大歌。她說,大歌唱的是侗家人難以用語言流露的全部情感。
潘迎香:其實侗家人,我覺得特別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。侗族大歌就是唱天、唱地、唱自然、唱父母、唱愛情。我們知道衣食之上還有心靈,侗寨的生活并不輕松,所以整個侗族人發(fā)自內心喜歡(生活),愿意把這種不輕松的日子放在歌里過。
侗族的歷史上并沒有文字,他們敘事、傳史、抒情都是通過口傳心授,而侗族文化的精髓,就在侗族大歌里。大歌唱出了侗寨人的一輩子。一唱,就是兩千多年。
2006年,侗族大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2009年被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
現(xiàn)如今侗族使用一種拼音文字,它的出現(xiàn)為楊秀珠、楊秀豪和潘迎香這樣的歌師和學者們記錄侗歌提供了載體。可是,上千年口口相傳至今,同一首大歌在不同的歌隊里就不太一樣了。潘迎香說,作為記錄者,這些不同也要同樣記錄。
潘迎香:傳承下來其實就是靠歌唱,就是口傳心授,我唱一句,你學一句。比如同一首歌,它可能在這個小節(jié)上會延長兩拍,另外一個歌隊不延長。所以在記錄時,我們會直接按照我們當時所聽到的歌曲,他們怎么唱,我們就怎么記。
大家唱的歌,也不是只有老歌,侗歌是可以創(chuàng)作的。這些年,侗歌出了很多新作品。侗歌比賽也多了,吸引著來自貴州、廣西的許多歌隊。楊秀珠和楊秀豪在鎮(zhèn)上的小學執(zhí)教侗歌課,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大歌作品。而胡官美義務教了半個世紀,學生多到數(shù)不清,還在繼續(xù)教。
胡官美:他們就去比賽,我就帶,教歌給他們,跟他們練,練好了他們就去。有外地的學生來找我學歌,我就教一首青蛙歌給他們了。
潘迎香則選擇拿起攝像機,她希望能把大家唱歌時的場景通過影像記錄下來,讓這歌聲能留下去,留給子子孫孫。
潘迎香:因為我覺得以后的話,只有影視才能保留下來。如果通過口傳心授,可能再過幾百年,只剩下一點皮毛的時候,我們后面的侗族人,可以把現(xiàn)在所做的記錄,拿出來重新學習。
對侗族人來說,歌詞包羅萬象的侗歌是他們對命運、愛情、道德,對所有人生重要議題的理解和表達。會唱最多侗歌的歌師,在侗寨里是很受尊敬的人。如今,他們正奮力傳播這項非遺,讓全世界都認識侗族大歌,了解侗族人的精神生活。
楊秀珠:希望晚輩們能夠喜歡唱歌,讓他們知道侗歌、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很重要,就連外面的客人都來我們這邊學習,讓他們也知道,我們的侗歌也很有魅力的。
胡官美:唱到北京唱到國外,我是這樣想象。
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。文化興則國運興,文化強則民族強。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,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《山河弦歌》,派出多路記者深入華夏山河,感受中華文化的生機勃勃,聆聽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的弦歌不絕。